关于身上长红痣,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常见的红痣有2种,代表着不同的健康问题。
樱桃痣学名叫做“樱桃红样血管瘤”,在老年人身上比较常见,因此又有“老年性血管瘤”的称号。
樱桃痣的颜色因人而异,有的鲜红有的深紫,按压之后也不会褪色。这种痣早期可能是平的,但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长成直径1-5毫米的半球状小瘤,常出现在四肢和躯干,而在脸部比较少看见。
这种痣和皮肤局部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出现增生和末端扩张有关,通常是良性的,和疾病没啥关系,不用特意去治疗。
如果觉得影响容貌,可以采用激光、手术或冷冻等方式去除。
但如果身上出现的不是这种凸起状的痣,而是那种血管扩张形状的类型(蜘蛛痣),就要当心是疾病的预警。
蜘蛛痣形似蜘蛛腿,一般表现为中央有个小红心,周围有放射状血管分支,按压后短暂消失,可长在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位置。
蜘蛛痣和激素代谢异常有关,而肝硬化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肝负责调控激素的代谢,肝功能受损时,雌激素会异常升高,引起皮肤血管扩张,继而导致蜘蛛痣。
除了肝病患者,蜘蛛痣还可能出现在雌激素旺盛的女生身上。雌激素有扩张血管的作用,青春期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旺盛,也容易出现蜘蛛痣,但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消失。
此外,妊娠期的女性因为激素水平的增长,也可能会在皮肤上出现蜘蛛痣,但产后3个月左右会逐渐消退。
如果身上的蜘蛛痣常年不退,反而越长越多,同时还伴随以下5种症状,则要警惕肝脏是否出现了问题。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负责代谢、排毒、蛋白质合成、胆汁生成等一系列工作,肝不好时,身体就会响起这些“警报”。
肝脏中的胆红素是由红血球分解产生的代谢物。正常情况下,胆红素会被肝脏处理并排出体外。当肝脏损伤或功能不全时,胆红素无法有效排除,积聚在体内,导致黄疸的发生。
肝脏受损可能导致血液在肝脏内循环不畅,引起静脉压力升高,继而引起腹腔内积聚液体(腹水),或者腹部出现肿块。
肝脏是消化过程中重要的器官,它合成胆汁并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当肝功能减退时,可能导致食欲下降。
肝脏是能量代谢的中心,参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当肝脏受损时,能量合成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疲劳感。
肝脏问题可能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进入尿液,使尿液颜色加深。
肝作为人体强大的排毒器官,一般不会轻易生病。不过再铁的肝,也敌不过大家每天几次的“爆肝行为”。想要养肝护肝,这3点要格外留意。
《柳叶刀-肿瘤学》数据显示,近10万名患者中高达1/6的肝癌是由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的,而这种脂肪肝和不合理的饮食密切相关。
高糖、高脂肪饮食可能引发体内炎症和氧化应激,促成肝脏细胞损伤,而高盐饮食容易影响肝脏的血流,增加肝脏对损伤的敏感性。
所以日常饮食要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控制血糖水平,并避免摄入过多盐分。
长期饮酒会导致脂肪在肝脏中过度积聚,形成脂肪肝。这种早期的酒精性肝病,通常是可逆的,只需戒酒一段时间,肝脏可以恢复正常。
如果持续酗酒,就会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到这个阶段,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长期或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尤其是可能对肝脏产生毒性的药物(如某些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可能导致慢性肝脏损伤。因此在使用药物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养护肝脏,除了要规避以上危险因素外,还不能忘记定期体检。想评估肝功能好不好,可以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和肝脏彩超,而对于具有慢性肝病和肝癌家族史的患者,除了基础体检外还需联合甲胎蛋白检查筛查癌症。
总的来说,肝病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