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水土保持促经济、生态双收益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十八大中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在全市9267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岩溶面积662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52%;石漠化面积296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04%,水土流失面积286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91%,贵州省类石漠化再生比例最高的地州市 安顺市而言,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11月15日,从市水利局了解到,全市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了水土流域重点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等多种形式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据市水利部门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0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486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4%提高到38%,农民人均收入由不到2000元提高到4000多元,水土保持项目发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项目区人民群众的欢迎。
关岭自治县板贵乡过去土层贫瘠、石漠化严重,有近四分之三的土地石漠化程度达到80%以上,是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后,板贵乡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在石旮旯里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30000亩,种植花椒20000余亩,平均亩产500余斤,平均每亩产生效益3000余元。
我们关岭要发展增效农业,修复生态屏障,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岭自治县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高效农业示范园办公室负责人告诉: 现阶段,关岭正在建立集生产、加工、销售、生态修复为一体的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高效农业示范园,构建良好的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系统,建好后的整个园区预计可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亿元,农牧产品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
不仅在关岭自治县,普定县果大味美的梭筛桃,也是得益于水土流失治理而结出的 新果子 。
在普定县,不仅进行了小流域的田、路和水利工程规划,还建设了一系列的储水工程,构筑了节能的山地生产系统。比如,在石漠化的山地上,用露基岩修筑大型鱼鳞坑(台田),既可存水亦可育土,村民在坑内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品种。
在盛产梭筛桃的陈家寨村,村民把凿下的岩石垒成树盘,把岩石的底部刨成树坑,从山下、从河边,肩挑背扛往山上运土填土,从几棵桃树发展到3000多亩桃园,一个岩窝一棵树,现在就有20余万棵桃树,年产500万斤鲜桃,人均年收入万余元。
村民赵高祥高兴地说: 去年我种了6亩桃树,桃子全部卖出去,收入大概在8万元左右。
除此以外,西秀区猛邦小流域治理工程、镇宁自治县王二河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紫云自治县吕家湾小流域治理工程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市水利部门统计,2010年至2012年,全市先后争取实施了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普定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4个,完成总投资5000万元。今年又争取到紫云自治县、普定县列入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方案(2013 2016年)》项目县,目前两个县的2013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并上报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审批实施,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今后还将争取平坝县、关岭自治县列入新一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县。
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负责人告诉: 目前,安顺市尚有286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和2483平方公里的石漠化面积亟需治理,我们将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力度,为实现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