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骨科医生,要面对一个永恒的问题:能不能帮忙看看片子?。看看片子容易,但,解决不了你的问题。01看片子VS看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就聊聊:看片子和看病人有啥区别。咱们解释下,为啥不能光看片子:因为片子不代表病情。我们要看的,是你、你的毛病。找我们看病,要解决的问题有2个:1.你为啥痛?2.怎么治?你的问题,绝对不是“我的片子上能看到啥?”。这点,可千万不要搞混了。同一张片子,改变患者病史,医生的判断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02片子上的问题不一定是“责任病灶”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责任病灶。意思是说,你不舒服,到底应该哪个器官、哪个病灶负责?(电影《非常嫌疑犯》剧照,很像我们看片子时的感觉)一个人,可能有冠心病、肝血管瘤;胸口痛了,大家都会想到:可能是“冠心病”发了,而不是去看肝血管瘤。在这次“犯病”过程中,“责任病灶”就在心脏上。而对于医生来说,要进一步搞清楚“责任病灶”是哪个血管,需要做造影手术看看。(嗯,医生得整明白:几号是责任病灶!)03片子南辕、病情北辙同样是腰痛。打“我就是系皮带这个地方痛啊,一动就痛”,听上去是腰痛没错;再拍个磁共振,有椎间盘变黑老化,也很正常。那么是不是就能诊断“椎间盘突出症”呢?NO!NO!NO!有可能真正的责任病灶,是肌肉拉伤,腰椎小关节炎;更有甚者,拉开衣服一碰皮肤,病人都要跳起来了——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也有叫“蛇缠腰”,归皮肤科管;但并不是每个病人皮肤表面都能看得到病损。)曾经有个病人,磁共振上有颈椎间盘突出,症状也是典型的一边胳膊、放射样疼痛。当地医生好心帮助他,电话介绍、还寄送MRI过来。等病人来了,一查体发现其实是“胸廓出口综合征”,也是神经压迫、但压迫的位置在锁骨上面。治疗方法是做个肌肉松解的手术,位置浅、相对小、也便宜。试想,如果按“颈椎病”治疗,得把突出的椎间盘摘掉、还要用钢钉钢板重新撑起来,位置深、手术大、也贵;可术后病人还是那么痛,这件事的走向就完全不一样了。(胸廓出口综合征:神经在锁骨附近、肌肉间隙里被卡压,同一侧的胳膊会痛、麻)还常有病人,一侧腿痛,腰椎核磁共振上也有椎间盘突出,但是一查体,就发现其实是髋关节有问题,应该先请关节外科处理。04“真相只有一个!”人年纪大了,身体表面长皱纹、长斑、长白头发;身体里面也会有使用痕迹:粘液淤积、血管瘤、椎间盘变黑突出、骨刺、正常组织脂肪化/纤维化,照个片子就会看到这些变化。医生的价值,是要在这些变化里,发现“不正常”的变化。片子,不管X线、CT还是MRI,或者更进一步的三维重建、造影、PETCT,是在帮助医生搜罗“嫌疑人”名单,但“真凶”只有一个。有效的治疗,首先建立在正确诊断之上。而正确的诊断,要症状(你哪里不舒服)+体征(我检查下来哪里有问题)+影像(片子上有问题)三结合,才能做实“责任病灶”是在哪里。你我不见面,证据链始终是不完整的,容易漏诊误诊。所以,亲,本着对你自己负责的态度,让我见到你。片子高级,不如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