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变化
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
糖尿病并非只是血糖的升高
它会造成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病变
糖尿病除了造成心、脑、肾等脏器损害
我们的心灵之窗——眼睛
也非常容易受到伤害
这种并发症
我们称之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致盲率非常高,发病率占糖尿病病人的24.7%~37.5%,其致盲率是普通人的25倍,是造成我国成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几乎占所有失明原因的一半以上。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最终都因视网膜病变而导致视力大损,甚至完全失明,造成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所以医生和患者都要重视视网膜病变,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早期治疗。
正常眼底视网膜病变眼底
那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临床症状呢?
1.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此类疾病的主要表现就是没有新生血管的出现,眼底表现主要包括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及血管病变等,但因其并没有因为大面积无灌注区所导致的新生血管出现,其预后还是相对理想。对于此类的眼底病变,目前多主张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糖、降血脂、控制血压、羟苯磺酸钙改善血管通透性等。针对非增殖性病变而言,一旦出现*斑水肿,激光治疗也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办法。严重的非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较多的棉絮斑、IRMA、静脉串珠、广泛的视网膜出血及微血管瘤,若不及时治疗,约1年左右将发展成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到定期眼科随诊,以便及时发现眼底病变。
2.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顾名思义,增殖就是指的新生血管的增殖。此类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区(>5PD)的出现,无灌注区导致了视网膜严重的缺血缺氧。其实人体的其他部位缺血缺氧均能导致新生血管、侧支循环的出现(其结果大多对人体还是有益的),但是新生血管对眼睛来说却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新生血管像蜘蛛网一样,容易牵拉视网膜致使脱离,抑或突入前房导致继发性青光眼而失明。对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我们主张及早行全视网膜光凝,既使新生血管退化,又防止出现新的新生血管。虽然激光产生的热效应对视网膜会有一定的损伤,但总体而言还是利大于弊,能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致盲率。对于玻璃体出血及严重的增殖性病变,玻璃体切除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广泛玻璃体出血3个月以上不能自发吸收者需行玻璃体切割术。
总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现越早,治疗得越及时,失明的可能性就越小,预防大于治疗。对于初诊的糖尿病患者应立即散瞳检查眼底,如眼底正常,可每年查一次,对比观察病情有无发展。已发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在非增殖期,可4~6个月查一次眼底;增殖前期,1~2个月查一次眼底;增殖期,2周~1个月查一次眼底。妊娠期糖尿病女性患者也应及时行全面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与日俱增,因此,加强全民健康意识,早诊断,早治疗已成为防盲工作的重要任务。
◆◆◆
医院五官科配置了先进的眼底检查仪器,包括裂隙灯(日本拓普康)、非接触式眼压计(日本拓普康)、眼底照相机、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检查、眼底造影检查仪、眼电生理、眼底激光治疗仪、A/B超声诊断仪、光学显微镜(日本拓普康)、角膜曲率计等。
专家简介
王文丽副主任医师,门诊部主任。
毕业于河南省云阳中医药学校,洛阳市眼科、耳鼻喉科专业学习委员,先后医院眼科、医院眼科、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眼科、医院眼科、河科大一附院耳鼻喉科进修学习。从医40年,对眼、耳、鼻、喉科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
图文/编辑:董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