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些肝脏病变一定要治吗 [复制链接]

1#
擅长皮肤病白癜风诊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46.html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次拿到体检报告后,总有人感到紧张。有人在自己的体检结果中发现了一些与肝病有关的医学名词,比如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内钙化灶。这些肝脏病变一定要治疗吗?

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闫杰表示,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内钙化灶都属于肝脏的良性病变,患者不必恐慌。

01

肝囊肿:不到5厘米定期复查

若体检结果显示,肝上有个囊肿,需要做手术吗?

肝囊肿这个名字有些吓人,实际上它就是肝里的“水泡”,为肝脏的良性病变,既不会恶变成癌症,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影响。因生长缓慢,且多无明显症状,肝囊肿仅在肝脏超声或CT检查时被发现。

对于单个小于5厘米的肝囊肿,如果位于肝脏实质内且没有对肝脏内的主要大血管及胆管造成压迫,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建议患者每年复查超声,了解其生长情况即可。对于位于肝脏表面的大于5厘米的肝囊肿,需要去外科做进一步检查,看有无必要采取手术等其他干预手段。比如,用针吸出囊肿中的液体。

若肝内多发囊肿,应考虑是否为“多囊肝”,这是一种遗传病,常常合并有“多囊肾”。

02

肝血管瘤:跟肿瘤没关系

肝上检查出有疑似血管瘤,虽然医生认为没大事,但自己心里总不踏实。其实在临床上,肝血管瘤也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同样是通过超声或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的。

目前,关于肝血管瘤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初步推断为先天发育异常,也可理解为是肝脏内部的血管畸形。虽然这种病变的名字叫血管瘤,其实跟肿瘤一点关系都没有。

直径小于5厘米的肝血管瘤,没有任何症状,也不需要治疗。较大的肝血管瘤经诊断有出血风险时,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或介入微创的方法进行治疗。

03

钙化灶:类似“疤痕”不用治

一位患者连续3年体检,B超都提示肝脏有多个钙化灶,最大的直径8毫米,因此很担忧。

从临床情况看,肝内钙化灶是肝脏损伤后的一种良好结局,它相当于肝脏中的一种特殊“疤痕”。最常见的原因是肝内胆管结石所致,其余因素还有肝内慢性炎症或创伤;寄生虫感染;肝脏良、恶性肿瘤和肝内转移瘤。

这些疾病一旦好转后,就有可能形成瘢痕组织,在做彩超或其他影像检查时看上去就像石灰墙皮一样,所以被称为“钙化灶”。但其实它跟钙这种元素没有关系,只是肝上的“疤痕”而已,也是良性的,不需要治疗。

《北京日报》王燕文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肝功能检查项目通常包括:肝脏的蛋白质代谢功能、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功能、酶学指标、脂质代谢功能、肝脏排泄和解毒功能的检测。

(1)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

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其中ALT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1%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ALT水平即可升高1倍。AST持续升高,数值超过ALT往往提示肝实质损害严重,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标志。

(2)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指标

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者肝内胆汁淤积时,可以出现上述指标升高。溶血性*疸时,可以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

(3)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主要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等,长期白蛋白、胆碱脂酶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补充维生素K不能纠正时,说明正常肝细胞逐渐减少,肝细胞合成蛋白、凝血因子功能差,肝脏储备功能减退,预后不良。

(4)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

主要包括Ⅲ型前胶原(PⅢP)、Ⅳ型胶原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LN)等,这些指标可以协助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

(5)肝脏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肝脏能合成Ⅲ及因子a链以外的全部凝血因子,在维持正常凝血机能中起重要作用。肝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合成均减少,临床可出现牙龈、鼻黏膜出血,皮肤淤斑,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一般,最早出现、减少最多的因子Ⅶ,其次是因子Ⅱ和Ⅹ,最后出现,减少最少的是因子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