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肾内科收治了一位维持性血液透析十余年、内瘘处患有巨大多发血管瘤患者,并成功地为该患者施行了血管瘤切除术。术后,患者内瘘处手术部位恢复良好,并于近日出院。患者陈女士及其家属对我科医护人员感激不尽。
31岁的患者陈女士是兰溪人,12年前被确诊为尿毒症,医院做了左上肢动静脉内瘘术,此后一直在当地每周三次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近日来我院为行左手内瘘处血管瘤切除术收住入院。
患者入院时评估血管通路,左侧前臂形成5*3cm、3*2cm两处血管瘤,上臂有一2*2cm血肿,内瘘杂音明显。患者自诉瘤体形成有近2年时间,由于瘤体较大,也担心平时磕碰引起大出血,平时都用护腕保护,左手无法负重,做家务也受限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肾内科团队接诊后,立即组织科室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完善术前检查,制定周密手术计划。
1月20日,一切准备就绪,手术如期进行。虽然手术难度大,瘤体周围有密如星网的血管,稍有不慎,随时可能破裂发生大出血,十分考验医生的医术。但手术团队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在血管上“穿针引线”,给血管“美容整形”,为患者成功清除了这颗“定时炸弹”。
手术前
手术后
术后,经过科室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余女士切口愈合良好,恢复顺利,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没想到医院医生技术这么好,多亏你们给她做了手术。”谈及患者的恢复情况,陪伴在侧的丈夫赞不绝口,连连道谢。
何为内瘘血管瘤
内瘘血管瘤是血管壁创伤以及感染等原因导致的血管局部破口、血液溢至血管外被周围组织纤维包裹形成的局限搏动性瘤腔。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因多次穿刺形成的假性动脉瘤是指内瘘管中的静脉血管形成瘤样扩张。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瘤形成的原因
1、内瘘未完全成熟时过早使用,导致尚未增厚的血管壁发生过度扩张形成假性动脉瘤。
2、在内瘘管的同一侧或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局部血管壁弹性受损,血管过度扩张形成假性动脉瘤。
3、穿刺时技术不熟练,穿透血管,导致血液外渗并形成包膜与血管相通。
血管瘤的预防
选择恰当的穿刺方式。
熟练掌握血管穿刺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
掌握穿刺前及拔针后的注意事项。
做好带瘘患者的健康宣教。
科室介绍
医院肾病科始建于80年代,是金华市第一批优先发展医学重点学科,金华市慈善医院,自年成功开展以人工血管内瘘成形术及经皮静脉球囊扩张术以来,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技术目前已比较成熟。据了解,医院肾病科已解决周边地区血管通路达百余例,患者反映血透质量有明显提升,生活质量也有很大提高。